·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机构简介  审计资讯  法律规范  审计业务  经验交流  行业规范  在线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经验交流>>正文
     
 
 

工作交流
 
理论科研
 
机关动态
 
区县动态
 

 

  经验交流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研究
2013-10-09 14:24 孙红梅  审核人:

 

 

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损失严重,甚至破产。即使是像安达信这样实力雄厚、影响力很大的事务所,也发生了安然事件。因此,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职业界特别关注如何在审计工作中既能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同时又能有效规避设计风险。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在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一、审计重要性概念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10版》[1]1221号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2]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审计重要性是审计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审计重要性概念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就必须对重大错报的规模和性质作出一个判断,当错报金额低于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就很可能被合理预期将对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同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原因,并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即首先为财务报表层次确定重要性水平,以便发现金额上的重大错报。同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评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以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在形成设计结论阶段,要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为了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而制定的较低金额的重要性水平来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对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的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业务过程中,随着审计工作的进展,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即时所获取的新信息来对重要性水平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审计风险概念  

2010年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1],第十三条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一)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下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两方面考虑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3]。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只与特定认定相关,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1.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假设不存在相关的内部控制时,某一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它独立于会计报表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固有风险有以下特点: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4]。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5];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  

2.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控制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同固有风险一样,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它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度的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错弊,因此,控制风险不可能为零,它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4]  

(二)检查风险  

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特点是: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的函数。其实际水平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有关。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就是通过收集充分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把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检查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一道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所需收集证据的数量。[4]  

三、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关系  

()三种审计重要性水平  

1.实际重要性水平  

实际重要性水平是指相对于每一个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而言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将会影响大多数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重要性水平。它是财务报表本身的重要性水平,具有客观性。但注册会计师无法确切知道某一财务报表实际重要性水平的具体数额,只能通过自己的职业判断进行评估,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区间,所以实际重要性水平也具有不确切可知性的特点。  

2.计划重要性水平  

计划重要性水平是指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水平所作的初步判断,据此来确定需要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并决定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3.评价重要性水平  

评价重要性水平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运用的重要性水平[6]。评价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计划重要性水平,很多情况下,为减少错报和纰漏未被发现的可能性,通常规定计划重要性水平低于计划重要性水平。随着审计工作不但深入,注会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程度的增加会使评价重要性水平更加接近实际重要性水平。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存在着反向关系  

 

实际重要性水平  

1.反向  

实际的审计风险  

 

4反向  

 

 

计划重要性水平  

5反向2反向  

评估的审计风险  

 

 

7反向8反向6正向 3正向  

 

评价重要性水平  

9正向  

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1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比例关系示意图  

实际重要性水平与实际或评估的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即图11-3。举例说明,若实际重要性水平为1万元,则意味着1万元以下的错报都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那么注册会计师只用关注被审计单位金额在1万元以上错报。如果实际重要性水平是5 000元,注会还需要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查出月在5 000——1万元之间的错报,则实际重要性水平为1万元时的实际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比实际重要性水平为5 000元时的实际或评估审计风险低。所以,随着重要性水平的降低,审计风险会增加。  

计划或评价重要性水平与实际的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即图147。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越高,越小的错误就会影响其经济决策,而实际的审计风险就越高,则注册会计师计划或评价重要性水平是就要越小心谨慎,将重要性水平确定得越低;反之,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越低,较大的错报也不一定能影响到其决策,那么实际的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就可以确定的高些。  

计划或评估的重要性水平与评估的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即图158。注册会计师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则需要设计更细致的审计程序以减少风险,并且需要更多的审计证据,因此计划或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将会确定得越低。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也存在着正向关系  

计划或评价重要性水平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即图169。计划或评价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考虑本身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后进行执业判断的结果,敲定此重要性水平之后就可成为确定进一步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依据。注册会计师希望接受的审计风险越小,则需要执行或追加执行的审计程序越细致,收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多,所以,计划或评价的重要性水平越低[7];反之,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越高,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就越粗略,收集的审计证据就相对较少,计划重要性水平就会确定的较高。  

实际重要性水平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存在着正比关系,即图13。从审计风险模型的角度来看。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数学模型为:可接受的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不仅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还应该包括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所导致的风险,则上述审计风险模型可转换为: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实际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在此模型中,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而检查风险的控制则取决于根据实际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由此可知,在重大错报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是不仅要考虑实际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同时要考虑希望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互为前提、互为存在的关系  

实际或评估的审计风险决定了初步判断的计划重要性水平,而初步判断的计划性重要性水平或修正后的计划重要性水平又决定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所以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进行审计风险判断的基础,而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的重新评估又是重要性修改和调整的依据[7]  

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又是互为存在的,二者需要同时考虑。审计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而重要性是一种错误的额度或水平,二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一定错报数额的可能性。即重要性水平,是在一个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重要性错报的审计风险。在审计实务中,往往要分居确定的可接受重要性水平来修改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重要性所允许的范围内。  

四、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关系研究意义  

()可控风险  

审计风险客观存在,而且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内。近些年来,随着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增多,财务舞弊的问题日益严重,这就同时引起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增加。为了不使会计师事务所遭受重大的损失,审计理论及审计职业界都充分关注到了审计风险问题。但如何既能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又能降低审计风险[8],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要求。而满足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取得重要的且足够多的审计证据,以满足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事项及会计资料做出判断的需求[3]。若要确定如何收集证据,收集多少证据以及收集哪些性质的证据。这些问题的确定,就与审计重要性和水平又直接相关。要想降低审计风险,需要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和实施审计的过程中,随时考虑到有的审计风险,同时降低或防止审计风险,使审计风险控制在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范围内。  

()提高质效  

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是为了围绕审计目标确实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一般说来,若会计报表可信度差,会计资料失真,重要性水平低,审计风险高,其部门、单位、资金、项目等领域即是审计重点。抓住了审计重点及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率。而审计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是为了找出最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在哪一块,最容易出的问题是什么,以确定哪些单位必审,哪些项目必审,哪些资金必审,哪些账目必看,哪些可以免除审计,以期而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钱娜等:《新审计准则中审计重要性的变动谈讨》[J].商业会计.201023  

[3]吕联盟等:浅析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实践中的应用[J].全国商情-理论水平研究》,200908.  

[4]王桂华:再论审计风险[J].交通财会,2001.  

[5]朱文礼:齐城药业应收账款审计风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  

[6]萧潇:对审计重要性与审计关系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64.  

[7]李风平:重要性水平与风险的关系思考[J].时代经贸,20077.  

[8]吕联盟: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研究[J].甘肃农业,20064  

[9]黄世忠、叶丰莹:南方保健审计失败案例剖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8  

[10]蔡艳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再认识[J].财会研究,20005  

[11][12]姚孟良:审计重要性水平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财经视线,20108  

[13]罗立立、黄慧春:论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J]20086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重庆市审计局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金山路8号 渝ICP备09057085号
Copyright Chongqing Audit Reserved
联系电话:023-67518599(工作时间) 023-67519108(夜间及节假日)